一、规模指标排名

(一)资产规模排名
(仅根据2018年年报或半年报信息排名,合并报表口径)

当然,总体而言,规模排名的意义并不是很大,最终的关键还是要看各家机构的资产质量,流动性风险审慎管理等等。

(二)前28家表外理财规模及中间业务收入排名

以下统计未理财非保本理财规模,理财中收也是按照非保本理财口径统计。这是考虑到商业银行在2018年4月份以后已经不能新发行保本理财,多数银行新产品继续以结构性存款的形式保留在其他部门运行。

图表中,红色字体部分的中收可能包含了保本理财的中收;此外还有两家银行因为不单独披露理财中收,只能留空。

规模超过1000亿的城商行有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天津银行。整体而言城商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保持稳定,前15名多数都有增长,其中核心因素笔者认为为了保规模,同时2018年之前发行的不符合资管新规的老产品清理进度缓慢,2018年7月20日之后现金管理类产品在前几家城商行的发行进度较快,导致总体理财规模增长态势,但中收下降较快。

(单位:亿元)

笔者这里仅仅用规模进行排名,因为,银行理财在未单独成立子公司之前,中间业务收入衡量意义不大,因为每家银行计算口径差异非常大,对于分支行销售渠道费用如何计算,行内对表外理财的风险准备金计提及释放,表内流动性支持及部分情况下的信用支持,资金池运作过程中估值方法选择都会对中收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城商行而言,完全可以在存款、代销基金和理财产品之间进行权衡,核心是因为获取这些中间业务收入付出了多少银行资源,这些资源的当前都不会从中间业务收入中扣除。2018年每家银行对存量理财的处置方式,受资管新规影响大小,是否因为申请子公司而加大冲量都会对中收影响巨大。

(三)盈利规模

(合并报表口径)

这里排名纯粹按照净利润绝对规模排名,头部的几家银行优势非常明显,有5家银行净利润超过100亿!

笔者在排名过程中排除了逾贷比超过100%的少数银行(意味着不良不够审慎)。

从ROE看,台州银行表现最为突出,ROE高达27%,同时不良率也非常底。

其次是以小微特色贷款著称的浙江泰隆银行,ROE达到21%水平。

二、不良贷款相关指标排名

(一)不良率指标排名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5%

针对小微企业的两增两控,要求“力争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对小微的不良容忍度更高一些。

涉农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涉农不良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不良率以上3个百分点与5%的孰高值。

如果自身不良贷款过高,比如10%,当地银行业不良8%,而涉农贷款不良率11%,虽然但超过5%,但却不高于11%,仍然达标。

实际上这里不良贷款率并不是监管指标,但超过5%不良贷款,在监管评级上会严重制约,进而制约银行其他业务及考核,所以催生了很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隐藏不良,一般不外乎两种大的路径:

1、通过尽量拖延不良确认来延缓不良贷款,或者通过同业投资方式,弱化五级分类(此前同业投资下面的非标资产投资五级分类执行并不严格)。

2、通过违规出表,重组贷款等方式隐藏不良。

整个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最信任的信息披露就是不良率这项指标,但经过2017年的三三四监管整顿之后,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已经挤出来水分。尤其是结合后面的逾贷比指标,如果逾贷比指标不超过100%,且应收款类投资/贷款比例不超过50%,笔者认为当前不良率可信度没有问题。

以下优秀城商行排名就是经过笔者筛选后认为可信度比较高的城商行不良率排名:

笔者关于不良率、拨备覆盖率、逾贷比三项指标综合对比,才能看2017-2018年银行的整体变化趋势。如果不良率下降导致拨备覆盖率也大幅度下降,说明新增不良的拨备计提不充分。如果不良率虽然上升了,但同时逾期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度下降,说明银行贷款并没有真正恶化,只是因为变更不良贷款确认口径导致。所以笔者大致将城商行的综合指标做以下分类:

(1)不良率下降、拨备覆盖率上升、逾贷比下降。此类银行2018年整个不良指标最优秀。

比如广州银行,不良率从1.36下降到0.86,同时逾贷比也大幅度下降,同时保持拨备覆盖率上升,意味着广州银行的不良真实在改善,而且是在不良确认的标准更加严格的情况下大幅度改善。

同样,重庆三峡银行、龙江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厦门银行、福建海峡银行都明显同时几项指标有改善。

(2)以下是不良率比较低的银行,逾贷比也不是很高,拨备覆盖率达标。

总体不需要过度判断其他指标变动趋势,笔者认为以下银行至少在贷款的不良指标上比较优秀(应收款类投资另当别论);比如湖州银行、台州银行、厦门国际、宁波银行都是整个行业佼佼者。海南银行不良率最低,当然和成立时间较短也有一定关系。

(3)虽然不良率偏高,但总体逾贷比也在大幅下降,所以总体可能预示着真实同口径的不良率在改善。

比如宁夏银行逾贷比下降了75%,不良只上升了不到1倍,如果处置不良的力度保持平衡,那么实际上这家银行同口径的不良很可能是在改善。

同理中原银行、湖北银行、汉口银行、内蒙古银行都是这样的趋势,逾贷比大幅度在改善,不良上升速度缓慢,说明同口径的不良数据实际在改善。

关于逾贷比的指标的具体分析请见下一节。

(二)真实性指标,逾期贷款比例

1、什么是逾期贷款

贷款逾期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贷款合同规定的期限偿还银行本金或利息的情形。那么逾期贷款就是银行在统计日,借款人没有按照贷款合同规定的期限偿还本金或利息的各项贷款的本金余额。所以逾期贷款不仅仅是贷款本金逾期,也包括贷款利息。

2、逾期贷款比例

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各项贷款×100%

衡量一家银行逾期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家银行信用风险管控能力的高低。指标值越低,说明该银行客户群更愿意遵守合同约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较高。当然也有可能银行为掩盖贷款风险,不断给客户“续贷”。

3、逾贷比

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简称“逾贷比”

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100%

2018年下半年开始监管逐步要求银行将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全部纳入不良统计口径。绝大部分银行2018年底都严格执行,但该要求毕竟只是窗口指导,不良压力太大的银行仍然没有执行。逾期90天以上仍然没有确认为不良的情况,主要是银行认为有充足的抵质押品,比如一线城市房地产或商铺抵押,但是同时这种过于弹性的认定标准容易倍银行操控,而且每个国家标准不统一不利于跨国对比。

2019年4月份银保监会发布了新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监管要求(征求意见稿),采用巴塞尔委员会2017年开始推行的统一标准,逾期90天以上一律纳入不良。

所以90天逾期是否纳入不良是判断一家银行不良认定标准审慎程度的重要尺度。

逾期90天以上全部纳入不良的银行:从2018年披露的年报,大约60%以上的银行明确表示已经将90天以上逾期贷款全部纳入的不良贷款,笔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三、资本充足率指标排名

(一)资本充足率排名

资本计提的框架其实非常复杂。

简单来说,其最原始的想法是:银行计提的减值准备只是应对预期损失。但是很多时候,市场发生的非预期事件可能给银行更大的冲击。所以,银行需要额外准备一些能够吸收损失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资本金——包括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优先股、永续债、减记型二级资本债。

资本充足率要求2018年底,系统重要性银行是11.5%(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9.5%),其他银行应为应10.5%(一级资本充足率8.5%)

如果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监管可以采取很多措施直至接管。所以当前而言,资本监管成为各银保监局对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重中之重。

当然资本充足率也面临两个潜在问题:

1、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是否准确,因为其计算过程相对复杂,检查资本充足率计算是否审慎耗费精力比较大,也考验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准。

2、是否存在蓄意隐瞒资本消耗,也就是隐藏一些资本消耗高的资产,或者对不合格的担保抵质押作为合格抵质押品。或者存在其他银行作为资金通道代持本行资产。

关于第一点,随着近年来基层监管人员学习深化的过程,基本能够得到缓解,关于第二点,2017年三三四以来,对资本穿透检查力度也在加大,隐藏资本消耗难度目前承担的合规风险,很少银行高管愿意担负。

所以笔者认为,资本充足率的可信度只要是不良贷款信息披露质量能够得已保证的情况下,没有问题。

以下笔者列举资本充足率排名靠前的24家银行:

资本充足率越高,一般表示银行风险抵抗能力强。

但是过高的资本充足率也可能是银行在资产配置能力方面比较弱,这一点中小外资银行比较普遍。城商行的数据,资本充足率没有超过18%,笔者列举的超过14%的24家银行都属于正常水平。

本文在做排名的时候,去除了部分拨备覆盖率过低的银行,因为如果拨备覆盖率太低,说明拨备计提不足,资本充足率信息可靠性下降。

同时,本文也排除了少数总资本充足率很高,但一级资本充足率过低的银行,主要是大量发行二级资本债提高总资本充足率水平。

(二)资本充足率审慎度排名

笔者大概用总资产去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入当期损益)得到整体的资产规模,再用RWA减去表外信用*20作为分子得出表内业务的RWA(内)。

RWA(内)/表内调整后的总资产(扣除交易性金融资产),一般情况国内的贷款质押只要不全部是现金或国债,不会低于70%。小微风险权重75%,普通企业贷款100%,信用债投资100%风险权重。

比较大的城商行中,典型比如徽商银行、北京银行RWA占比比较高。笔者这里假设大家的合格抵质押(存款质押)水平差异不大。

四、流动性指标排名

(一)应收款类投资和同业负债占比

笔者认为,总体应收款类投资占比和同业负债占比是更加重要的流动性指标,至少对城商行而言,这个指标可能比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更具有参考价值。

1、下表的广义同业负债占比,把金融债、同业存单全部纳入,尽管可能少量同业存单和金融债购买者并非同业,但如果对SPV不穿透看投资人,那么金融债和同业存单绝大多数都是金融机构投资。

2、应收款类投资针对港股上市银行,主要用金融投资-摊余成本估值数据进行替代。

总体而言,单单是应收款类投资占比高并不说明任何问题,其实很多城商行因为贷款不能出省,所以通过应收款类投资跨区域经营对分散风险,逃离本地交叉的企业环境期待很好的帮助。

但同时,应收款类投资在2014-2017年这段时间快速爆发增长,在关联交易控制,五级分类,通道放合作过程中权责分工及合同纠纷等多方面,容易产生风险。如果银行整体风控体系没有跟上,可能导致多重问题。

同业负债占比的概念实际从2014年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简称“127号文”)开始,设置了同业负债不得超过总负债的1/3;这项指标也是吸取了2013年6月份的钱荒教训,担心过度依赖同业负债快速扩张导致的流动性风险重演。

但是127号文并没有明确同业存单是否纳入这里的同业负债作为分子统计,后续央行为了鼓励同业存款逐步阳光化线上化,暂时没有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2018年初开始,在实际操作中已经逐步在注册发行同业存单额度考虑到1/3指标中。

整个同业存单的市场,城商行是绝对主流:

城商行和股份行存续债较多,分别约为5.4万亿元和5.1万亿元,主要是由于这两类银行对同业负债依赖程度较高,导致同业存单存续余额大,分别约为4.4万亿元和3.6万亿元。

(二)存款构成及成本排名

主要是活期存款占比,定期存款揽储成本、存款占负债比例三项指标排名。笔者主要选取三项指标,主要是因为这三个指标不仅仅是中小银行流动性指标,更是其利润指标核心来源。

其实在同业业务近几年快速发展之前,每家银行基本是贷款增长速度严重制约于存款规模,很多银行也采用“以贷定存”的考核模式,且推广到基层分支机构。2014年以前,监管要求的贷存比不得超过75%,加上同业投资占比很低,所以存款占整个负债比例在2014年以前每家行差异不大。

但是到2018年底,由于负债来源日益多元化,如果希望快速扩张资产规模,好大喜功,那么依靠存款缓慢增长肯定不现实,所以一般性存款占比反而大幅度下降。

此外,存贷比指标目前严重失真,因为很多行应收款类投资占比非常高,所以笔者这里采用更加简单的指标,即存款占整个负债比例。

尤其需要重点列出来的几家优秀城商行:

  • 临商银行:平均存款融资成本1.5%不到,各项存款占总负债92%,其中活期存款占比过半,而且仍然在逐年提高。银行虽然不大,利润率(ROA和ROE也)不高,整体负债规模700亿,但维持非常稳定的经营状况。

  • 齐商银行:平均存款融资成本1.6%不到,各存款占总负债89%,其中活期存款占比过半。

  • 大同银行:存款占总负债最高,但活期存款占比有些下降,从2017年的48%下降到2018年的23%。

  • 泰安银行:平均存款融资成本1.9%不到,居民存款占总负债40%,同时定期存款的融资成本也非常底;预计在2.8%左右。

  • 成都银行:平均融资成本1.6%不到,活期存款占比超过50%,尽管净息差看存款成本较低的银行净息差反而不高,资产端优势并不明显,但总体从负债端角度看风险可控,流动性管理和渠道营销到位。

但是需要注意部分银行之所以存款占比高,也可能是不良及风险已经开始暴露,不符合同业存单发行条件,同业授信也非常少,导致不得不依赖于普通存款,被动导致一般性存款占比非常高。

这种银行一般整体资产规模停滞不前或者收缩。笔者这里排名仅仅局限于存款本身,没有特地考虑不良等因素,仅供参考。

(三)流动性覆盖率或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

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

计算公式为: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100%≥100%。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

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不适用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但需要符合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要求。目前看多数中小城商行不披露流动覆盖率,主要是资产规模尚未到2000亿水平。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较为充足,依据银监会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报,二季度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31.26%。从下表看已经披露的银行都达标,而且平均来看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超额备付金率排名

城商行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11%或者12%。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指每日日终(业务截止时间,也即清算窗口开启时间为17:15,清算窗口时间为17:15至20:30)金融机构在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银行总行法人所在地央行开立)余额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剩余部分。

超额备付金除了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外,还包括分支机构在当地人行的资金头寸,以及其他特殊账户的备付金。

这里笔者根据年报的现金及存放央行除以各项存款(不包括同业及金融机构存款),所以统计的是超额备付金率。

一般而言,中小银行维持3-4%的超额备付金,股份制和大行在1-1.5%比较合理;根据银保监会最新的统计,全国银行业超额备付金率一季度末是1.74%。

过高的超额备付金率只有两种可能:

1.该银行流动性管理非常审慎,不愿意为了更高的利润牺牲一点点短期流动性风险;

2.该行流动性管理较为传统,银行间市场融资能力有限,需要为短期流动性准备更多的资金。

以下指标仅表示该银行短期(尤其隔夜或7天内)流动性充足,因为央行账户的备付金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