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公布至今,正好是20天。
 
20天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在广东、珠三角城市群,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事情,有沧海桑田之感。
 
1、8月16日,在“意见”全文发表前2天,广东省常委会就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会议认为,这是中央“赋予广东、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
 
2、8月24日,广州市委也召开会议,提出“切实增强支持深圳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
 
3、8月28日到30日,央行在深圳举办“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易纲到深圳主持会议,并拜会深圳领导。这意味央行率先落实了,中央提出的要“在深圳举办更多国际会议或外交主场活动”的要求。
 
4、9月5日,深圳书记、市长带队奔赴广州学习考察,两市签署了《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深将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领域合作。
 
5、9月5日到6日,广东省委书记到深圳调研。他提出,要强化(深圳)在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推动与广州协同发展,实现比翼齐飞、双轮驱动。

说实话,一个城市突然获得如此重大机遇,如果没有一点定力,很容易飘飘然、膨胀起来。
 
不过好在深圳精英阶层头脑还比较清醒,在朋友圈里我看到了很多深圳公务员、金领、企业家转发的,提醒深圳“不要飘飘然”的文章。其实深圳的“头部企业家”一直很低调,比如任正非、马化腾等,跟马云、董明珠们显然不是一个风格。
 
但一些靠流量生活的“经济学家”和自媒体,就有点沉不住气了,近期先后发表了如下引发争论的观点:
 
1、香港、广州正在沦为“环深圳”城市;
2、深圳豪宅价格可以对标全球最奢华资产,有望上涨到每平米80万元以上。
3、深圳将在10年内超越硅谷,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创新中心。
 
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些说法的“来源”,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上述观点基本上都是“过江龙”们提出来的,他们基本上都不是深圳人。
 
那么,刚刚被中央定位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的深圳,未来在珠三角将处于什么地位?它跟香港、广州又将构成什么关系?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毫无疑问,深圳的定位获得了全面提升,虽然没有明确为“大湾区最重要”,但也可以这么理解了。
 
2019年2月18日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深圳的定位其实不高。当时的表述是这样的: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细读上述定位,可以发现香港着墨最多、定位最高,跟上海是一个档次的,是一串“国际中心(枢纽)”;广州则是对内的“中心(枢纽)”,功能也是全面的。而深圳则是一个“单向度的城市”,强调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缺少综合性定位。
 
就连国际化程度,也分别使用了三个定义:香港是国际大都会,广州是国际大都市,深圳只是国际化城市。
 
但6个月之后的8月18日,深圳的定位变成了: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一句“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让深圳的目标瞬间从“单项冠军”变成了“综合冠军”。
 
为什么突然提升深圳地位?有人说是因为香港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这种理解就太片面,其实把深圳确定为“双范城市(示范区+城市范例)”,已经筹划了相当一段时间。
 
所谓“示范”、“范例”不仅仅是对内,更重要的是对外。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的制度和道路是正确的,是适合中国的。
 
拿哪个城市来证明最合适?当然是深圳。
 
因为深圳才是纯正的“共产党之城”,是通过改革开放,用40年时间发展起来的,而之前它只是一个偏僻的边陲小县。至于上海,城市崛起的点是“五口通商”和租界,而且上海早在1949年之前就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了。而北京则是元明清三代统一王朝的帝都,广州是2000年历史的通商口岸。
 
此外,深圳孕育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新锐企业,申请PCT专利数量在连续15年名列全国第一、世界前茅。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深圳成为中国一张非常有说服力的“制度名片”、“道路名片”。
 
第二,香港不再是“顶梁柱”,而是“门”。
 
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当年,香港GDP相当于内地的24%。这是香港和内地经济差距最大的时候,要知道香港的人口只占内地的0.5%。
 
为什么香港人爱说“中港合作”,而长期对“粤港合作”、“深港合作”不感兴趣?就是因为差距太大,他们觉得不对等。
 
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戏剧性,到2018年香港经济总量只占内地的2.7%,并被当年完全不放在眼里的深圳超过。至于2019年,香港被广州超过已经毫无悬念。所以,香港经济对内地的拉动力越来越弱。
 
至于香港的本地资金,以李嘉诚为代表的财阀们,正逐步从内地甚至香港撤离,转而投向欧美。
 
香港已经不是中国的顶梁柱,而将只保留“门”的功能
香港仍然是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比如最近两年,国际对华投资有71%的资金是通过香港进行的。而2018年内地对海外的投资,58%是通过香港进行的。
香港由于属于“英美法系”,再加上英语的流行,自然跟伦敦、纽约两大金融中心保持了密切联系,再加背靠中国内地这个庞大经济体,所以能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因此,虽然香港不再是“顶梁柱”,拉车功能下降,但综合门户功能、超级联络人的功能会长期存在。而且能替代香港这个功能的只有新加坡,上海和深圳都“接不住”,广州就更“接不住”。
 
第三,深圳和广州、香港竞争的成分在下降,合作的机会在增加。
 
在历史上,一直或隐或现地存在深港之争、广深之争,港珠澳大桥最终采用“单Y”,以及深中通道长期拖延,就是其标志。
 
但随着中央全面提升深圳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定位之争,基本上尘埃落定。而广州把南沙确定为副中心,实施南下战略,也成功地使广深从“对视关系”变成了“近邻”。
 
铺开地图,你就会发现:从南沙龙穴岛最南端到深圳机场的直线距离,不过10公里左右。而广深港三个“全球一线城市”的核心区距离,不过140公里而已,这在全世界都是独立无二的。
 
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一直是“合伙人关系”。在这里,由于存在两种社会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以及两个“综合性特区(港澳)”和两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所以资源分布比较均衡。
 
我曾经多次说过,京津冀是“父子圈”,中央政府站在北京背后,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因此天津虽然是直辖市,汇聚资金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石家庄就更加边缘化。至于长三角,国家规划里只明确了上海是唯一的中心,这是一个典型的“兄弟圈”,上海是绝对的大哥。
 
而在大湾区,中央明确了四个中心城市,至于香港、深圳、广州是中国公认的三大一线城市。一个片区里,可以诞生3个一线城市,只有大湾区。
 
所以我一直反对“环深圳”这种提法。这不是大湾区城市的结构图谱,而是京津冀和长三角的,是典型的北方思维。所以,“环深圳”也率先由北方学者提出。
 
事实上,即便深圳能合并东莞、惠州,其汇聚的资金总量也不过10万亿,距离香港的12万亿还有相当距离。而资金总量,才是观察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第一指标,GDP只是一个参考指标、被人工扰动过的“主观指标”而已。
 
而且,广深港三大城市又呈现出强烈的互补形态。三个城市的长处、短处都非常明确——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强,但基础研究能力弱,缺乏一流大学、研究机构,教育、医疗是短板。而广州、香港在这些方面都有巨大优势,正好可以弥补深圳的短板。
 
至于广州和香港,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其实也没有硬碰硬的竞争点。至于三个城市的机场、港口,固然有竞争的一面,但从珠三角实际生活人口超过1亿人来看,大家都有足够的市场。
 
第四,未来港深、广深合作的抓手应该在哪里?
 
港深合作的“抓手”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前海这个“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及河套这个“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至于近期有人大代表提出的,在深圳湾大桥港方落地区附近的“洪水桥”设立科技合作区,估计难度较大。
 
广州和深圳怎样合作?只能是腾讯在广州设立微信总部,或者中山大学在深圳设立校区吗?其实可以考虑在南沙全面推进广深合作。修建从前海、宝安中心区、深圳机场到南沙龙穴岛、灵山横沥岛尖、南沙区政府的地铁快线,把广深最活跃的地区无缝连接起来,再加上深中通道有南沙连接线,将可以极大带动南沙发展,并让深圳企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此外,广州和深圳的CBD也缺乏一条地铁快线,可以直接把珠江新城和福田中心区连接起来,减少两个城市之间商务活动的时间成本。
 
今年年初,山东省为了提高济南首位度,把莱芜并入济南,济南由此成为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大城。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中心城市面积突破或者达到1万平方公里,基本上已经成为标配。从这个角度看,深圳和广州都需要扩容。
可以考虑由广深分拆惠州,其中龙门县以前就是广州的,给广州。惠州其他区域给深圳。此外,韶关的新丰县、清远的佛冈县历史上也是广州的,也还给广州。这样,广深的陆地面积都扩容到1万平方公里以上。
 
这样扩容符合“经济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原则,容易获得批准。此外,深圳扩容后可以适当调整财税分成模式,增加对广东省的贡献,以带动广东落后地区发展。
 
从长远看,广深港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香港的作用主要是充当“中国经济的超级联络人”,尽量维持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地位。而深圳和广州,将跟北京、上海一起承担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任。
 
至于深圳,未来将在国家的支持下,跟上海一起去冲击“世界顶级城市”的地位,这就是“示范区+城市范例”的真实含义。
深圳对内对外门户枢纽的功能将全面提升,这一点上跟广州、香港功能有重叠之处,不过南中国需要这样一个“门户枢纽城市群”。根据中央的安排,深圳未来将更多地主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会有“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其功能非常类似上海。这也是之前广州、香港没有获得的功能。
 
深圳应该对标的城市,已经不再是香港、新加坡,而是纽约、伦敦、旧金山。